英国零售业联盟(BRC)称,11月和12月总体零售销售较上年同期下降0.9%。将两个月数据合并计算是为了降低2018年与2019年黑色星期五日期不同而造成的波动。BRC的执行长Helen Dickinson表示,去年全年零售销售下降0.1%,为BRC自1995年开始该调查以来首次出现全年下降,因英国两次推迟退欧和大选打击了消费者信心。Dickinson说,“展望未来,公众对英国进行贸易磋商的信心将对未来一年的支出产生重大影响。”约翰逊称,他将在今年年底之前与欧盟达成一项新的贸易协议,避免年底过渡期结束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对经济造成冲击。BRC称,11-12月同店零售销售较上年同期下降1.2%。
《赵充国传》是毛主席反复仔细阅读的《汉书》篇章。他在许多地方加了旁圈,天头上划着三个大圈的地方达十九处之多,他甚至还细心地改正了一些错别字。
赵充国何许人也,引起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如此大的兴致?
赵充国,字翁孙,陇西上邽(今甘肃天水市西南)人,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(前137年),殁于汉宣帝甘露二年(前52年),历经汉武帝、汉昭帝、汉宣帝三朝,终年八十六岁,谥号“壮侯”,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。
汉武帝时,赵充国以六郡“良家子”身份,充当骑士。天汉二年(前99年)五月,赵充国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部曲假司马,随贰师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。这支有三万之众的精良骑兵打了胜仗,但在归途中被匈奴重兵包围,乏食数日,死伤十之六、七,眼看就要全军覆没。
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高度的爱国热忱使赵充国一身是胆,他振臂一呼,率敢死队一百余人,溃围陷阵,杀开了一条血路,李广利率大军继后,终于突出了重围。
赵充国的神勇果敢挽救了全军,但他却身被二十余创。汉武帝得了奏报,十分感慨,召见了赵充国,察看了他的伤势,立即拜为中郎,后迁车骑将军长史。雄才大略的x汉武帝亲自为一个低级军官视创,也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对有功将士的特殊恩遇。从此,赵充国的声威大显。
汉昭帝时,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平定武都氐人的反叛,旋迁中郎将,又任水衡都尉,参与朝政大事的决断。
汉昭帝死后,大将军霍光操持大权,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为帝。昌邑王“在国素狂纵,动作无节”,践位不久即被废,又立汉武帝曾孙刘询继帝位,是为汉宣帝。这些废立之事,赵充国都是参与者。宣帝因为拥立之事,封他为营平侯。宣帝亲政,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和他商量。这时的赵充国,已经是历事三朝的元老重臣,国家倚为柱石。
真正使赵充国名垂青史、得到毛主席赏识的,是他的安羌大业。
羌人是游牧在青海高原上的一个强悍民族。匈奴常以羌人为右臂联合反汉,是西北的大患。汉宣帝地节、元康年间,汉朝与匈奴为了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而在车师(今新疆吐鲁番盆地)展开了角逐。
元康三年(前63年),匈奴通过狼何种羌与青海、湟水南的先零诸羌联合,诸羌各部解仇、交质、盟诅,打着畜牧空地的旗号强行进入湟水北岸,“意欲稍北迁,与匈奴合而为寇”,切断走廊交通。汉朝护羌使者义渠安国不察其情,反而把羌人的要求向宣帝作了报告。
然而,赵充国一眼看穿这是羌人叛乱的先兆,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,并提出了加强战备、积谷二百万斛于金城的建议,可惜未引起朝廷的重视。
果然不出赵充国所料,神爵元年(前61年)羌人和匈奴采取了联合军事行动,扰乱汉边境。匈奴虚闾权渠单于亲率十余万骑南旁塞猎,遥应羌乱。赵充国率四万骑屯沿边九郡,匈奴单于闻风丧胆,不战而退。但是进兵湟水的义渠安国带领的三千骑兵,在浩亹被羌人打败。
赵充国还京,宣帝派御史大夫丙吉向他问计,谁可为将。赵充国当时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,但他不顾连续奔战的辛劳,毛遂自荐说:“无踰于老臣者。”勇敢地挑起了安羌的重担。宣帝又派人去问:“将军度羌虏何如,当用几人?”赵充国深知知彼知己,方能百战不殆,于是答曰:“兵难遥度,臣愿驰至金城,图上方略。”赵充国四月抵达金城,亲赴前线作了两个月的周密调查,然后制定了正确的策略。
在安羌的策略问题上,赵充国彰显出“很能坚持真理”的可贵品质。
赵充国的策略是用兵示威,立足于抚,力争不战安羌。他不追求眼前的军功胜利,而要谋求长远的边境安宁,取得汉羌民族的和睦相处,这些正是他的过人之处。他的策略就是“捐罕、开闇昧之过”而“先行先零之诛”,也就是用分化瓦解的方针计降罕、开二羌,孤立打击先零羌,就有可能做到不战而胜,这就是“全师保胜安边”的策略。
但是,与赵充国的策略截然对立的是朝廷的主剿方针。汉宣帝调集了七万多步骑于前线,计划用压倒性的优势兵力通过速决战来解决羌祸。辛武贤的策略,名为“先破罕、开,后图先零”,实质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凡羌皆击。朝廷上下一致支持辛武贤的战略方针。
汉宣帝下诏征求赵充国的意见。赵充国认为: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,然其欲避害就利,爱亲戚,畏死亡,一也。”也就是说广大羌族民众是不愿打仗的,与匈奴结约顽固反汉的只是先零羌,罕、开实持观望,先零反时,罕、开豪靡当儿就派其弟雕库来向都尉报告。因此辛武贤的“凡羌皆击”的镇压策略是错误的方针。
赵充国还指出这一方针在军事上是冒险,在政治上是短视。因羌人“其兵长在山谷,短于平地”,汉兵深入祁连山,是以短击长,只能依靠侥幸取胜;万一失败,则大损国威。又先击罕、开,先零必助,这是释有罪诛无辜,把广大被裹胁的羌人推向了叛羌,必然后果是“难久不解,繇役不息”,十年、八年也平息不下去。从全国的局势来看,国家正处在休养生息时期,羌乱不止,不仅加重人民负担,而且又给匈奴犯边提供了可乘之机,尤其是河西走廊之兵不可抽空。
赵充国的远大政治眼光,始终注视着西汉的主要敌人北方的匈奴。他从大局出发,以国事为重,不顾个人安危,坚持真理,抗旨上书条陈战、抚利害,反对出击罕、开。
赵充国的第一次上奏被朝延否决,宣帝下旨,申斥赵充国畏战。宣帝还任命辛武贤为破羌将军,用外戚许延寿为强弩将军监赵充国,并正式下达了七月二十二日出击的作战令。赵充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
以安羌弭乱为己任的赵充国,认为“将任兵在外,便宜有守,以安国家”,他把个人的委曲埋在心底,以大无畏的精神第二次抗旨上书条陈战、抚利害。赵充国饱含深情地说:“臣得蒙天子厚恩,父子瞑为显列。臣位至上卿,爵为列侯。犬马之齿七十六,为明诏填沟壑,死骨不朽,无所顾念。独思维兵利害至熟悉也,于臣之计,先诛先零已,则罕、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。……以今进兵,诚不见其利。唯陛下裁察。”他的拳拳忠君爱国之心和坚持真理的精神,震动了朝廷上下,丞相魏相召开了紧急廷议。最终,汉宣帝采纳了赵充国的安羌战略,收回了作战令。
得到朝廷的批准后,赵充国便进兵湟水。他担心被敌人中途截击,于是先派三个分队依次衔枚偷渡黄河,侦探敌情。渡河后,占据了洛都山,掌握了主动。赵充国深知羌人“果于触突,以战死为吉利,病终为不祥”的习性,避免主力决斗,注意休整,保持旺盛的士气待机而动。他的长子中郎将赵印率领的侧翼部队一万骑兵从令居南下浩亹,完成了对湟水北岸叛羌的包围。羌人求战不得,惶惶不可终日。
羌众离心离德,时机成熟。赵充国引兵直趋先零所在,叛羌丢弃辎重畜产,仓皇遁逃,争渡湟水。由于道路狭窄,赵充国本着“穷寇不可迫”的军事原则,从容追赶,结果“虏赴水溺死者数百,降及斩首五百余人,虏马牛羊十万余头,车四千余辆”。这一仗只是示威性质,并未战斗。由于赵充国的神机妙算,心理上震慑了敌人,汉军几乎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就获得了胜利。时间只有一个多月,叛羌就被逐出了湟水北岸。
在军事进击的同时,赵充国明确宣布:“大兵诛有罪者,明白自别,毋取并灭。”又说:“天子告诸羌人,犯法者能相捕斩,除罪。”赵充国还派人奉厚币抚循众羌,谕以明诏。为了取信诸羌,赵充国严肃军纪,秋毫无犯。罕羌知道后,高兴地说:“汉果不击我矣。”赵充国的分化政策和强大的政治攻势,在兵威配合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,罕羌“竟不烦兵而下”。
赵充国还注意通过宽待俘虏来瓦解诸羌。进兵之初,他就释了雕库之囚,宣传天子至德。后来,他又释放了七十多批俘虏,谕以汉羌和睦相处的政策。罕羌豪“靡忘来自归,充国赐饮食,遣还谕种人”。只要真诚归降,赵充国充分示信。他六月进兵,到秋才三个月,就有一万零七百余羌来降。诸羌“可五万人军”,罕、开已脱离了先零控制,遁逃南山的叛羌势更孤弱了。赵充国把自己的这一战术称之为“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”。
赵充国在这次战役中没折一兵一卒,取得了重大的胜利。这一重大胜利,得益于他能从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,从分析客观实际中抓住主要矛盾,解决主要矛盾,因而一切从属于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。这是赵充国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现。这也是辩证法大师毛主席非常欣赏赵充国的原因之一。
在如何进一步对付叛羌问题上,赵充国主张“罢骑屯田,困迫羌人”,同时又一次彰显了他“很能坚持真理”的品质。
远遁南山和青海湖以西的叛羌据险相持。汉兵进山作战,兵少不能取胜,兵多因道路崎岖,运输困难,给养又成问题。后方转输,关中骚扰。因此汉朝不可能长期地在边境屯聚大兵。叛羌心存侥幸,欲待汉朝大军撤走后再出来扰边。
赵充国早已预料到这一步,他针对羌众虽然“堪耐寒苦”,但其习性“不能持久”的弱点,深思熟虑了一个“罢骑屯田,困迫羌人”的策略,以持久对持久,破灭羌人的侥幸之心。
按赵充国的计算,一个骑兵一月的支出等于一个步兵一年的费用。罢骑屯田,只留一万步兵于湟水河谷,一面驻守,一面垦荒,兼修整交通邮亭道桥,加强边防。一万步兵,单是屯聚在前线的剩余军资就可供给一年;到了第二年,垦田谷熟就可实现军粮自给,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,迫使叛羌困窜于风寒之地,必不能久持而自行瓦解。
赵充国制定的这一策略还没有来得及上报朝廷,他就病倒了。于是朝廷上主剿派的呼声再度高涨起来。汉宣帝也下了决心,他在没有征询赵充国的意见下就直接谕令道:“将军年老加疾,……留屯毋行,独遣破羌、强弩将军。”如果赵充国不挺身而出,则他的抚羌计划就必然是功亏一篑。
赵充国下定决心第三次抗旨上奏。这一次引起了他的儿子赵印的担忧,使客进谏,向赵充国陈说利害。客人说:“执行命令是将军的职责,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要服从。如果违抗了皇帝的旨意,逮下囚牢,将军性命难保,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?”心里只装着国家安危的赵充国说:“这是不忠的言论。朝廷早用我的建议,加强金城战备,羌人也不至于反叛了。为了国家长远的利益,我拼着一死也要坚持到底!英明的皇上是听得进忠言的。”就这样,赵充国犯难而行,第三次抗旨条陈战、抚利害,上了《屯田奏》。
难能可贵的是,汉宣帝和丞相魏相接受了赵充国的忠言,下旨询问屯田的具体计划。于是赵充国上了“屯田十二便”的条陈:
步兵九校,吏士万人,留屯以为武备,因田致谷,威德并行,一也;又因排折羌虏,令不得归肥饶之地,贫破其众,以成羌虏相畔之渐,二也;居民得并田作,不失农业,三也;军马一月之食,度支田士一岁,罢骑兵以省大费,四也;至春省甲士卒,循河、湟漕谷至临羌,以目示羌虏,扬威武,传世折冲之具,五也;以闲暇时,下所伐材,缮治邮亭,充入金城,六也;兵出,乘危缴幸,不出,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,离霜露、疾疲、瘃堕之患,坐得必胜之道,七也;亡经阻远追死伤之害,八也;内不损威武之重,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,九也;又亡惊动河南大开、小开使生它变之忧,十也;治湟峡中道桥,令可至鲜水,以制西域,信威千里,从枕席上过师,十一也;大费既省,徭役豫息,以戒不虞,十二也。毛主席读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时,对这十二条特别重视,他逐字加了旁圈的就有十条。
看到“屯田十二便”后,丞相魏相予以坚决支持,朝廷舆论因而为之大变。“初是充国计者什三,中什五,最后什八。有诏诘前言不便者,皆顿首服。”毛主席对这段话加了旁圈,在天头上划了三个大圈,批注道:“说服力强之效。”
开始时,赞成的人只有十分之三,然后是十分之五,最后有十分之八的人都赞成了;之前反对的人,也大都心服口服。为什么会如此呢?毛主席的批语认为,这是由于赵充国的奏折对屯田的好处、不屯田的弊端分析的深透,因而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。
汉宣帝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计划,但又两从其计,让辛武贤等对叛羌实行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来支持赵充国。赵充国实行屯田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汉武帝拓地开边,置河西四郡,企图割断匈奴与青海羌族的联系,最终未能达到这一目的。赵充国实行屯田,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,稳定了汉朝西边的局势。
由于战略的胜利,汉宣帝神爵二年(公元前60年)秋天, “羌若零、离留、且种、儿库,共斩先零大豪犹非、杨玉首。及诸豪弟泽、阳雕、良儿、靡忘,皆帅煎巩、黄羝之属四千余人降汉”,羌乱悉平。
汉成帝时,西羌有警,朝廷思念良将,追美赵充国。汉成帝命大文学家扬雄在赵充国的图像上题词颂扬,特别表彰他“营平守节,屡奏封章”的大臣风节。
赵充国三次抗旨条陈战、抚利害,冒难坚持正确的意见,一心公忠为国的高贵品德,光昭千古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甚至把西汉的安危与赵充国的“守节”精神相联系,说:
“幸充国之坚持而不为动,不然,汉其危矣!”赵充国勇挑重担,“年迈加疾”,而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意见,这种精神打动了毛主席,由衷地赞叹赵充国 “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”。
20世纪50年代后期,有一次,毛主席邀他的老朋友、历史学家周谷城到中南海的一个露天游泳池一道游泳。
游罢上岸之后,毛主席手里拿着一本线装的《汉书》,翻到《赵充国传》,对周谷城说:
“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,他主张在西北设屯田军,最初赞成者只十之一二,反对者十之八九。他因坚持真理,后来得到胜利,赞成者十之八九,反对者只十之一二。真理的贯彻,总要有一个过程,但要坚持。”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说:“无论是过去和现在,都是如此。”
无疑,毛主席此时颇有古今同况之慨。因为在他的革命斗争实践中,也出现过赞同他的人由少渐多的现象。
毛主席对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里表现赵充国卓越军事才能的记叙,也有很多批划。赵充国说过一些关于战争的至理名言,如:“小利不足贪”,“穷寇不可迫也。缓之则走不顾,急之则还致死”,“善战者致人,不致于人”,“饬兵马,练战士,以须其至,坐得致敌之术,以逸击劳,取胜之道也”,“兵以计为本,故多算胜少算”,“战不必胜,不苟接刃;攻不必取,不苟劳众”,等等。对这至理箴言,毛主席都有圈划,尤为重视。
发布于:山东省